有朋友送来一盒珍贵的月饼,提醒了我,"中秋佳节将临了"。人逢佳节倍思亲,想起了亲爱的爸爸和妈妈。想起了年少时,想起了娘家。到中秋节时,家里虽穷,父亲总会勉强弄来两块月饼,切得小小的,分给七个小儿女,让他们也懂得中秋吃月饼。往事如烟,亲情依然,但父母过世后,儿女们各自谋生,各散一方,难得一聚。娘家呢,不复存在了。娘家爸爸姓吴,此时,不禁想起"延陵吴氏宗亲会"。
"延陵吴氏宗亲会",原名"延陵公会",成立于1920年荷兰殖民时代。九十三年前,因为历史因素,吴氏先辈们,离乡背井,飘洋过海到了印尼,与当地人民和谐相处。为促进社会经济繁荣,凝聚乡亲万里情,先辈们成立公会,后来乡贤们继承先辈的敬业精神、回馈社会,兴办学校、弘扬中华文化教育,对社会福利事业做出积极的贡献;为增进印尼与中国人民的友谊、促进印中两国经贸、文化教育的发展、交流合作,起了纽带和桥梁的积极作用。
宗亲会的历届领导,凝聚宗亲、引领大家爱国、爱乡,团结友爱,与当地人民为善,热心奉献社会福利,真是做到了"群策群力、惠泽社会,"。
1945年日本投降后,1946年开始,当地许多华校先后复校;"延陵公会"也于1953年开办了"开明中小学",与其他各华校、华社团体携手共同为国家、社会培育了许多人才。桃李满天下,他们在各自岗位上,为社会的繁荣昌盛效力。
追忆年轻时,家父吴君察(君贼)和他的兄弟-我的伯伯君乞、叔叔君贡,他们都是公会的老会员,爱护宗亲会。父亲和善慈爱,喜欢宗亲会的和谐气氛,朋友多,很温馨。后来,由于战争的灾难,家母因战争警报受惊失控,神经恍惚,家运衰颓,生活艰难。父亲感到自卑,很少和亲友交往。之后又因为到乡下去谋生养家,儿女缺少父母的爱抚,靠自生自长,家庭生活过得不幸福。
我虽然是吴氏一员,但因为我是女性,是嫁出去的女儿,我和夫君,都是执教的教师,经济情况不好,对公会不能作任何贡献,所以,虽然钦慕公会,却不曾办理入会。
2010年有一天,我意外地收到"延陵吴氏宗亲会"的祭祖请柬,上面写着"吴秀吟宗姑",我心中欢喜,感到一阵温暖,这是娘家"延陵吴氏宗亲会",没有忘记一个吴家出嫁多年的姑娘,正在呼唤女儿回娘家祭祖。于是2010年11月20日,我以宗姑身份,首次到会所参加祭拜吴氏一世祖泰伯公、传世祖仲雍公、还有延陵季子公。在那儿,见到主席裕远先生,宗亲世富,进泰等许多熟悉的脸庞,受到他们热情的接待,我感到温馨;我似乎回到了娘家,见到兄弟姐妹,宗亲、叙旧欢聚一堂,这情景我忘不了。
"延陵吴氏宗亲会"发扬祖训"至德谦让""繁荣社会"的美德精神,"亲善和谐","团结友爱"的作风,在印华社会里享有好声誉。在会所,恍惚中,我仿佛见到了慈爱的爸爸,他见到女儿来参拜始祖,欣慰地笑了。过去父亲那幅少说话对儿女内疚的神情,显现在我眼前,深感悲痛,只恨儿女们因贫寒,没能给老人家很好地享受晚年,我有些遗憾。
我虽已老迈,仍坚持在文化教育领域里,为传扬中华文化,社会公益活动、发展印华教育,奉献一份爱心。祝愿印华教育薪火不熄,继续传承发扬光大,祝愿印中两国国强民富,人民友谊万古长青。"延陵吴氏宗亲会"会务蒸蒸日上,宗亲们健康愉快,家庭美满幸福。
2013年9月12日